文案详情
导航

【电视片解说词脚本】美学大师朱光潜

人物专题片 609 101

(电视片解说)美学大师朱光潜


【主持】:他是学霸,拥有德国和法国的双博士文凭;他是心灵导师,他的励志文章影响了中国几代年轻人;他是世界著名的美学家,在死后还出版了一本沉甸甸的美学遗著。他就是朱光潜,我们永远再也无法拥有的美学大师。今年3月6号,是朱光潜先生逝世30周年纪念日。最近,为了缅怀这位杰出的乡贤大儒,我们重走先生少年时代的求学路,去品读他生命当中的那些辉煌与艰辛。

【解说】:1919年,帝制结束民国初兴。惨遭西方列强践踏蹂躏的中国大地,政治势力裂变纷争,思潮言论喧嚣撞击。一场以新文化运动为发端的“五四运动”在全国骤然爆发,随之而来的倡导白话文运动也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

当时,正在香港大学读书的朱光潜看到《新青年》杂志上提倡白话文的文章,心情复杂彻夜难眠。他从小受桐城派影响,对文言文写作情有独锺,实际上也是桐城派的继承人和捍卫者之一。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痛斥“桐城派”作家是“桐城谬种”,这在情感上让他难以接受。但从不因循守旧的朱光潜这时已经敏锐意识到,民智初开的中国,提倡白话文毕竟有利于文化的大众化和新思想的传播与普及,无论坚持,还是放弃,白话文都将以不可阻挡之势,给古老的中国带来一场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


于是,22岁的朱光潜毅然放弃了内心对桐城派灿烂与黯然的纠结,开始尝试白话文写作,不久第一篇美学处女作《无言之美》问世,由此开启了一代美学大师的人生征程。而这个长江北岸的古镇,也因为朱光潜的名字而闻名遐迩。

麒麟镇位于枞阳县西北边陲,与桐城、庐江交界,每逢农历三、六、九开集兴市,自古商贸发达,货通天下。

1897年9月19日,朱光潜就出生在麒麟镇岱鳌山脚下一个叫吴庄的小山村。

【枞阳县麒麟镇岱鳌小学老师朱起】:(朱光潜出生地)就在这一块。它的方向是从这边开始,往那边,一进五间房子。前面还有一个院子,院子里面有两棵树,一棵大桂花树,还有一棵叫石楠,都是大的。前面还有一进,都是朝东。东边有一个小池塘。

【解说】:虽然叫吴庄,但村里90%的人家都姓朱,这是一个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文化家族,从先祖朱熹开始,近千年来一直秉承着“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的家训。朱光潜祖父朱海门是清末贡生,能写一手漂亮的八股文,与桐城派最后一位大师、枞阳人吴汝纶交谊深厚,在桐城县孔城镇主持过名扬全国的桐乡书院。父亲朱黼卿,字子香,虽然以教私塾为生,但和新派知识分子交游广阔,思想开明通达。出生在这样的文化世家,对朱光潜勤奋好学的一生无疑产生了重大影响。

【枞阳县麒麟小学校长、诗人刘忠】:朱光潜父亲是位私塾先生,他父亲的理念在当时非常新潮,他父亲有这么一句对联:青山绿水任老夫逍遥岁月,欧风亚雨听诸儿扩展胸襟。

【解说】:一个乡村教书匠,却拥有这样的世界眼光和广阔胸襟,这在当时的中国农村并不多见。

朱光潜自幼在父亲的严厉鞭策下接受了十年的私塾教育,不仅能熟读经史子集中的经典文章,而且阅读兴趣广泛。在吴庄,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朱光潜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故事。据说,有一次他一边读书一边放牛,因为读得入迷,牛吃光了邻居稻田里的一大片秧苗,为此,父亲不得不赔给了人家几担稻谷。

【朱光潜堂侄朱世清】:他没什么爱好,也不玩,老是把书拿在手上,钓鱼都把书揣怀里,带钓鱼带看书。

【解说】:井灶有遗处,修竹带平津。假如时间能够停留,或许我们还能看到少年朱光潜在这修林茂竹之下手不释卷的读书身影。

这条横贯东西,雄奇险峻的山脉叫岱鳌山。传说远古时期这里是东海之梢,岱鳌山就是栖息在海滩上的巨鳌石化而成,因此岱鳌山的每一座山峰,每一块奇石都有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

【枞阳县麒麟小学校长、诗人刘忠】:朱光潜在美学方面成绩非常大,我想这应该与孕育他的岱鳌山水和严格的家教有莫大的关系。岱鳌山人杰地灵,有许多神话传说,比如说香姑坟,小猴石,油盐石,石公石婆石小姐,这里面的传说故事都非常的感人。

【解说】:终于有一天,从小听着这些传奇故事长大的朱光潜将他依然稚嫩的目光投向了山外的大千世界,带着满脑子的幻想走出大山,开始书写属于他自己的传奇。走在这条小道上,沿着当年朱光潜的足迹,我们试图感受一下大师成长的每一次艰辛历程。

1912年的春天,15岁的朱光潜进入桐城中学读书。桐城中学是教育家吴汝纶创办的一所新式学校。吴汝纶曾经是洋务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之一,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主张,为严复翻译的多种作品作过序,崇尚新学,又不废古文。因此桐城中学特别重视桐城派古文,学生所习课本主要是姚鼐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和曾国藩选编的《经史百家杂钞》。这种中西合璧的传统,后来培养出像朱光潜、方东美这样世界级的学贯中西的鸿儒大哲也就绝非偶然了。

【桐城市博物馆工会主席方向红】:原先根据我们调查,(打字幕:桐城中学校园内朱光潜故居)就在这一片。80年代已经拆除了。当时是两间平房,这里大概住了几年吧。他是在这边读书。

【解说】:为了支持朱光潜读书,不久,朱黼卿把家也迁到了桐城。或许,在父亲的眼里,长得瘦弱矮小的朱光潜还仍然是个孩子,只有在他的羽翼下精心呵护才能茁壮成长,但此时的朱光潜在桐城中学接受了正宗的桐城派教育,成绩出类拔萃,心中早已是气象万千,被桐城派认为是“可接一脉之传”的继承人。

桐城派古文要求纯正简洁,特别注重文章的气势、神韵和音律之美。许多年以后,朱光潜还坚持认为桐城派的这些古文理论“无可厚非”。尽管后来朱光潜又先后在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德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前后接受了十多年的留学深造,成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但桐城派对他的创作实践和美学观点的形成仍然有着与生俱来的影响。

【枞阳县麒麟小学校长、诗人刘忠】:朱光潜的诗学研究也非常深入,他的著作《诗论》可以看作一个系统的诗歌研究,从心理学角度展开,以美学的眼光审视,指出诗是最凝练的文字,诗是最凝练的情感。


【解说】:在朱光潜一生八百万言的美学和文学著述中,《诗论》无疑是他最钟爱和最难以割舍的心血之作。而他对诗的认知也恰恰起始于桐城中学。当时,国文老师潘季野是著名的宋诗派诗人,在他的熏陶下,朱光潜对中国旧体诗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养成了每日读诗的习惯。朱光潜认为,即使是最绝望的诗中也有着有强韧的生命力……人生没有绝路,任何情况之下,弦歌不辍是他活着的最大依靠。

少年熬成白发,故乡变了模样,但家乡的记忆总是历久弥新。据说精通英、法、德、俄四国语言的朱光潜直到晚年,仍然说着一口地道纯正的枞阳话。无论他后来在美学领域走得有多远,飞得有多高,他的美学之根仍然在中国,仍然在家乡。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在他的心中永远有着如山的分量。

【记者】:他后来经常回来吗?

【朱光潜堂侄朱世清】:不大回来。有一年他奶奶去世了,他回来一次。

【解说】:自1924年朱光潜最后一次回家,已经整整过去了将近一个世纪。这期间他一步一个脚印,经受过抗战时期的磨难、十年文革的身心折磨,但他追求美的步伐从未停止。回望那些艰辛与曲折,那些最初的梦想和为追逐梦想付出的泪水和汗水,最令人动容的无疑是他书写这些传奇的跌宕一生。

尽管他此后再也没有回到过故乡,但他的名字却已深深的铭刻在了枞阳人的心里,如同这座苍山负雪的岱鳌山,巍然耸立,念念常新。

【主持】:经典,具有跨越时空的力量。《慢慢走,欣赏啊!》是朱光潜先生谈人生艺术的一篇文章,他认为,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朱光潜先生用毕生精力诠释了对美的理解,与他八百万言的著述相比,他的一生就是一部让我们开卷有益的作品。在这个高楼大厦太多,纪念碑太少的时代,今天我们重温朱光潜的故事,无疑对他是一种最好的纪念。 


免责声明:以上整理自互联网,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我们重在分享,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

  • 资讯
  • 最新问题
已经到底啦!
预约配音服务 关闭
预约成功后,我们工作人员会尽快与您联系请保持电话通畅
预约成功
您已预约成功,我们工作人员会尽快与您联系 请保持电话通畅
配音客服微信二维码

关注【客服微信】

抢先听最新案例,新客礼包等你拿!

提交
复制成功 微信号:18996381623 添加微信好友, 详细了解! 打开微信